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中安在线: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矿建“足迹”

发布日期:2019-11-04   发布人:   点击: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作为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核心控制性工程拱北隧道的参建者,中煤矿建人用智慧、担当和汗水攻克了这项隧道施工的核心难题——拱北口岸暗挖段施工,完成了一次了不起的挑战,在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串矿建“足迹”。

拱北隧道通车

工程建设到底有多难?

拱北隧道全长2741米,由海中隧道和城市地下隧道组成。经过珠海海关的陆上口岸暗挖段共255米,这里的土壤是两层淤泥中间夹一层沙土,被专家们叫做“汉堡包地层”,地面下1米多处的地下水与海水想通,基本没有自稳能力。隧道顶部覆土厚度不足5米,开挖轮廓面积达336.8平方米的开挖断面是同类型公路隧道的3倍多,也创下国内高速公路隧道之最。

拱北口岸暗挖段采用“曲线管幕+水平冻结工法”施工,就是用36根255米长、1.62米直径的钢管穿透地下土层,在地下围成一个椭圆的环。再把-28℃的低温盐水冻结管插入顶管中,“如同在地下制造了一个长255米的巨大圆形冰箱,将周围2.6米范围内的土层冻结起来,与曲线管幕共同支护隧道内的暗挖工程。这项工程管幕长度和冻结规模都刷新了国内最高纪录。

项目部冻结站

“小创新”体现“大智慧”

隧道施工中,冻土温度控制是重点,必须精准,冻的不够,水压增大,可能击穿冻土层,发生涌水,导致地面下沉。而冻过头也会造成地面隆起,严重影响地面建筑安全。在36根顶管里一共分布了一万三千多个测温点,每天反馈三次测温数据。每天约有4万组数据,这么多数据靠技术员的眼睛,几十双都不够用。

时任中煤矿建特凿公司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顶管冻结工程项目分管领导王先锋和技术指导亓燕秋两人,看着每天源源不断传输过来的测温数据,陷入了思考。王先锋最终用编程语言Visual Basic设计出一个数据分析程序,把测温数据直接导入数据库,进行分类整理,分色标记,而亓燕秋使用脚本程序把温度导到CAD中,标记在施工图上。一秒内,测温结果就直观的显示在施工图上,不仅速度快,更重要是的准确。两位从事工程施工管理的一线职工竟然还可以编程序,虽是小创新,但展现了矿建人的“大智慧”。

“小责任”体现“大担当”

根据冻结温度监控,项目常务经理兼总工程师闫良涛发现有几处温度异常,监测温度始终和正常地下水温一样,降不下来,经过排查发现这几处地下水流速大,土层未能冻住。此时冻结施工已经90天了,经专家会讨论决定,要延长冻结时间达到封闭条件,不建议注浆。这么大的冻结规模,一个月耗电费用就将近330万元,需要延长多久?延长后冻结效果还是不好,怎么办?没有人能回答。

面对无论是工期,还是成本都拖不起的情况下,专家会结束后,闫良涛就组织项目技术人员分析和讨论,大胆提出:选取一个高温区部位试点,用注浆法尝试封堵水流通道,提升冻结效果。闫良涛带领团队进行周密的部署,几天后,试验开始了,经过温度监测,注浆3天后发现测温孔数据就开始离散,温度明显下降,证明了注浆对冻结的促进效果。随后,闫良涛组织项目部对剩下几个部位同时进行注浆,24天后拱北隧道冻结帷幕就达到封水条件,拱北隧道在地下变成了一个严丝合缝的“大冰桶”。

“小努力”体现“大贡献”

施工中,需要人工将冻结管、测温孔安装在外径1.62m、内径只有1.58m的顶管内,项目部施工人员没有一个能在里面站的直的。安装期间,施工员每天都是弓弯着腰在顶管里钻来钻去,半蹲着开展近10个小时的电焊作业。当时正是夏天,珠海又是临海城市天气炎热,再加上顶管内空间狭小,通风不畅,管内平气温均都在38℃以上,施工环境非常恶劣。但是作为矿建人,他们没有喊苦,没有喊累,一天接一天的钻进去安装管路,一天工作下来,浑身僵硬,很多人从顶管里出来都站不直腿,一屁股就坐在了出口处。4个月的时间,天天如此,最后项目部成功的在36个顶管内分别安装了3根冻结管。冻结半个月后,顶管内温度就降到了-20℃,为了确保冻结温度监控万无一失,除了上万个传感器监测外,项目部施工员还要定期爬进顶管内开展人工检测。冻结后的工作井,温度最高也不超过0℃。项目技术负责人丁杨龙说,尽管每天值班时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也只得来回行走取暖,如果停下来,那锥心的寒冷就会从四面八方包围着你。在工程施工中,矿建人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建设精神,顺利优质地完成了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顶管冻结工程,为祖国的伟大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后,作为参建者,在港珠澳大桥这项“世纪工程”上,“矿建人”用上下求索的精神开拓了新的创举,用激情跨越的斗志开辟了新的明天,矿建人的“足迹”永远的留在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安在线)


上一条:淮北日报:建筑产业化应用取得实质性突破——淮北市市首个装配式住宅项目进入安装阶段
下一条:《安徽工人日报》:筑梦一带一路 谱写人生芳华